關于米格-29和蘇-27,各種信息讓人難辨真偽,甚至連媒體報道的性能參數都各不一樣,但是陳羽還是有著基本判斷。
米格-29在設計上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于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沖多普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于六枚的空空導彈。
后世關于米格-29的吐槽,集中在諸多航程短、出動率低、設計缺陷等等。
而實際上,米格-29的設計初衷就是前線支援戰斗機,而非全能的空中優勢戰斗機,它的設計更側重于地面攻擊任務,而不是長時間的空中訓練和攔截任務。
被吐槽的發動機性能不佳,這放在蘇聯身上,根本就不是事,不說蘇聯的發動機技術相比美國有所差距,僅僅是蘇聯的軍事理念,發動機的問題其實并非是問題。
米格-29配合蘇聯的鋼鐵洪流,那些缺點其實都不是缺點了。
確切地說,這是蘇聯的軍事體系。
而離開蘇聯的軍事體系,米格-29的這些缺點才是缺點。
“陳羽,你說米格-29、蘇-27都要先后批量生產,以蘇聯的軍事航空工業,想來很快就會大批量服役,咱們能拿出什么手段應對?”劉興華看到陳羽過來打飯菜,向陳羽問道。
陳羽雖然在601所時間不長,但是現在601所的人都認識陳羽。
“沒那么快,三代機和二代機有著巨大的差別,制造工藝、技術要求都要高得多,蘇聯不可能像制造二代機那樣,一下子制造幾千架上萬架。”陳羽搖了搖頭。
他可是記得,到蘇聯最后時刻,裝備的米格-29戰斗機數量約為800~1000架,蘇-27戰斗機數量約為300~500架。
這個數量肯定比不上第二代戰斗機數量,遠遠達不到大家所想的,蘇聯接下來十年會生產超過5000架三代機,從而徹底取得對北約的壓倒性空中優勢。
當然,這個數量已經極為可觀了,中國到了2020年左右裝備的三代機也就差不多這個數量,而這已經在當時世界第二大空軍。
“要是哪天我們中國空軍能趕得上蘇聯,我就是死也瞑目了!”劉興華忍不住說道。
“會的,會有的,都會有的!”陳羽拍了拍劉興華的肩膀,“我們現在不就是為了這個目標努力么?”
如今是美蘇爭霸時代,冷戰時期美蘇是世界超級強國,同樣也是世界中心國家,其他國家都遠不如美國和蘇聯。
兩個超級強國,那是全方位的對拼,那種強大讓人都只能仰望。
很多悲觀者認為,中國就是發展一百年也追不上美國和蘇聯。
他們難以想象,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發展會有多么迅速,也難以想象如今如日中天的蘇聯說沒就沒了。
陳羽引領著殲7改,又參與殲8ii,就是希望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提升中國戰斗機的性能,從而減少殲-6的生產,更多的生產先進戰斗機型,節約這方面的資金投入。
如果順利的話,那么殲-7改、殲-8ii項目,可以為中國節省上千億的軍費,還可以提升空軍的戰斗力。
畢竟殲-7改達到二代半水準,殲-8ii也是二代半戰斗機,接近三代機,這都是可以讓國家不用再生產落后的戰斗機。
二代半戰斗機相比三代戰斗機還是相差很多,可是起碼并非沒有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