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荀子是要求“愚忠”,無論君王如何,臣子都要盡職盡責。君王不好,臣子更要忠誠,死諫,而不是棄君王而去。
而孟子則更傾向于如果傻叉無藥可救,與其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如換個更好的。如果換不了,寧愿隱居山林。
“或者找個英主攛掇他謀反當王!”劉盈在一旁亂解讀。
叔孫通干咳一聲,說沒有這樣的事。
劉邦知道劉盈在胡說八道,就和劉盈胡謅的《掄語》一樣。
但怎么說呢,盈兒的話總是莫名讓人信服呢。
劉邦提起了興趣。看來文人論戰也不是很無聊嘛,喲喲喲,打起來了!
劉邦和劉盈都伸長了脖子,如果不是劉肥和韓信按住了他們,他倆的腦袋都要從屏風后面探出去了。
論戰的時間有限,不能讓士人論出個輸贏。
也不可能論出輸贏。
都幾百年了,諸子百家的論戰也沒有輸贏。
第一天的“忠”吵完后,第二天才進入重頭戲。
諸子百家開始討論,這天下還要不要統一。
孟子的思想是效法先王。但孟子口中的“先王”,是他塑造的一個道德完人,和后世“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一樣。
先秦諸賢都很會編故事,孟子編的先賢故事,就是為了推行他以仁政為重的“王道”。
所以孟子效法先王,不是主張全面復古。他也是站在支持統一這一邊,但不支持用戰爭完成統一,而是由國君實施仁政,天下之民歸心,天下自然一統。
諸子百家在戰國末期,幾乎每一派都是支持統一的,區別只是主張的手段不同。
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爭,讓所有賢能之人都看到了分裂的弊端。只要有腦子的人,都會得出“統一”是結束戰爭的唯一解的結論。
劉邦疑惑:“但我記得秦始皇召集的東方學者是支持分封啊。”
叔孫通微笑:“學孟子的儒,踐行的不一定是孟子的儒。孟子效法的先王,不一定是他們想要效法的先王。”
劉盈替他阿父解惑:“老師說的就是對的嗎?先賢說的就是對的嗎?我就覺得不對!”
劉邦:“……”好了,看見兒子這副嘴臉,他就知道諸子百家的弟子的思想,不能代表他們開宗立派的先賢的思想了。
叔孫通將劉盈歪掉的話題扯了回來:“再者,雖然人人皆知統一后的好,但要如何統一?大部分賢人認為,現在還不適合統一,分封更適合如今天下。秦亡后,支持分封的人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