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禧這邊熱火朝天地煮好馉饳,不僅溫禧、祐哥兒和禔姐兒一人一碗,還給孫苗苗跟小禾一人一碗,五個人擠在溫禧一家的小屋里吃著。
吃完馉饳眾人又一起收拾干凈,溫禧莫名有種小時候夏令營的感覺。
小禾跟禔姐兒在房門口玩磨喝樂,兩個小姑娘一個當爹一個當娘,要給磨喝樂換衣服玩。
磨喝樂源自梵語摩侯羅迦,是大晟的一種玩具,類似于現代的芭比娃娃。
起初是佛教中蛇首人身的護法神,傳入大晟后逐漸演變成童子造型,成為供奉牛郎織女的玩偶,又逐漸演變成世俗化的兒童玩具。
七夕節時的街頭巷尾更是到處售賣磨喝樂,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借此供奉牛郎織女,祈求心靈手巧和子嗣綿延。
磨喝樂造型豐富,包括童子、仕女、官吏、動物等等。
所用的材質也大不相同,其中金銀、象牙等貴重材質制成的磨喝樂價格最高,泥塑、木雕等材質價格相對較低。
而小禾的這個就是泥塑的童子造型,還配了不同造型的衣物。
溫禧好笑:這過家家酒原來是自古就有之,誰說古人生活枯燥的,古人可太會玩了!她見小禾正在將一件干紅褙子往磨喝樂上套,衣服針腳細密、造型可愛,又忽然想起禔姐兒在金陵時,原有一個溫父親手雕的木制磨喝樂,心中一動,問孫苗苗:“苗阿姊,小禾的磨喝樂衣裳這么精致可愛,是在哪家鋪子買的?趕明兒我給禔姐兒也買一個去。
”孫苗苗看一眼妹妹的磨喝樂,低頭輕聲道:“磨喝樂是在村里貨郎那兒買的,跟別處賣的沒什么不同,只是衣服是我閑來無事縫的。
”溫禧由衷夸道:“苗阿姊手可真巧,我就做不來這樣細密的活計。
”原身小時候既要上女學,閑時也是幫溫母做吃食,女紅只能說是能用,更不用說溫禧在現代從來就沒碰過針線。
孫苗苗聽了這話,卻喃喃道:“女紅好能頂什么用?”溫禧道:“當然有用,有一技之長才有一席之地,這‘技’未必要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本事,或是一雙巧手,像苗阿姊這樣能繡出繁花、織出錦衣;或是一副好嗓子,能唱盡悲歡、歌罷離合;抑或是懂農桑、善計算,都能讓人在這人世間站穩腳跟,不必依仗他人而活,自然也就不必理會他人的言語。
”孫苗苗心頭激蕩,偏頭去看溫禧,只見這個僅比她只小一歲女孩眼神清亮,嘴角噙著笑意,她一時心頭悵然,眼中倏忽滴下兩行清淚。
溫禧仍目視前方,假裝沒看到孫苗苗的眼淚。
禔姐兒有次跟她提起,說小禾很為自己的阿姊憂心,也不明白阿姊為什么退婚后像變了一個人。
當時溫禧聽完孫苗苗的事后,用一個現代詞總結了孫苗苗的表現——內耗。
她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議論,從而陷在里面出不來。
因著王氏和孫管事對自己一家的照顧,因此溫禧今日說這番話也是想要激勵一下孫苗苗,讓她能知道自己的好,也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話。
一旁的孫苗苗默默擦干凈臉,起身道:“禧妹妹一早兒就起了,現在定是疲乏得勁,瞧我,還在這兒打擾你。
”又轉身招呼小禾,“小禾,回家歇晌,下午再跟禔姐兒玩。
”溫禧確實疲累,因此也沒多作挽留。
等苗、禾二人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她叫回挑了三趟水的祐哥兒以及戀戀不舍磨喝樂的禔姐兒回屋歇晌了。
下午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等歇過午晌,溫禧囑咐好禔姐兒在軍屬所別亂跑后,帶著祐哥兒打聽著往街道司而去。
溫禧也不打算換地方,還是準備在通徑橋附近擺攤賣餅。
因此到了街道司,跟一個廂軍交了二十文,前去通徑橋下雨花巷口選址,因著擺攤經營不能影響鋪市的買賣,因此選址也得見空插針,最終選得雨花巷口北側大槐樹底下位置,廂軍拿了表木劃定界線,又給了溫禧一個對應的號牌;選好址后回到街道司交了五十文登記造冊。
忙活了半下午,共花了七十文才算辦好,其中二十文是廂軍的“引路費”,二十文是小吏的“潤筆費”,只有三十文才是正經的攤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