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如同孤獨的旅行者,走在起起伏伏苔原,沿著邊界木樁一路前行。
逢山印象中極北苔原會是一片荒蕪之地,沒想越深入了解,越發現荒蕪背面的勃勃生機。
極北苔原下的永久凍土層阻止水向下滲透,大量地表水無處可去,形成隨處可見湖泊、溪流沼澤,養育了彩斑斕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及大量野生動物。
馴鹿群自由自在的漫游,狼群高傲的站在山頂巡視領地,鬼鬼祟祟的狐貍,受到驚嚇就四處逃竄的野兔,躲在洞口探頭探腦的旅鼠,沒心沒肺在苔原上尋找漿果的松雞雷鳥,一群群野兔旁若無人的玩耍。
甚至,逢山見到了生活在苔原,最大的食草動物麝牛。
麝牛體型跟馴鹿差不多,但體重是馴鹿的兩倍還要多,逢山碰到的這群麝牛家族,最大的一頭公麝牛體重超過一噸,又矮又壯,皮毛又跟牦牛一樣,渾身長著又厚又長的毛。
雖說這玩意叫牛,角跟牛又不一樣,牛的角是從頭頂側面長角,而麝牛卻跟羊一樣,從頭頂長角。
小爺爺日記里說過,麝牛產肉率很高,肉非常美味,比牛肉還要鮮嫩,是北極圈最好吃的肉,為此小爺爺特意從苔原上誘引好幾個麝牛家族在皇冠領定居。
不過今天逢山沒有狩獵麝牛的計劃,反正它們也好找,麝牛眼睛周圍有臭腺,會散發一種臭氣熏天的氣味,走一路臭一路,根本不用費力,聞著味就能找到它們。
在日記地圖上標記好麝牛家族的位置,逢山提著四只野兔開始尋找露營點。
……
巡邏
返回
四條鹿腿是出肉率最高的部位,首先要剔出來,放在苔蘚上冷卻溫度,剩下就是鹿排和內臟。
因為子彈擊中心臟,心臟被打了個大窟窿,沒有食用價值,接下來還有大半天路程,內臟容易變質,逢山只有忍痛丟掉,留下鹿腸和鹿鞭,前者用來做香腸,后者自然是泡酒。
嗷嗚嗚!!
遠處苔原上傳來一聲聲狼嚎,這是被血腥味吸引來的狼群。
逢山并不怕它們,敢靠近也就一槍一頭的事,不知道狼肉好不好吃,有機會一定要嘗嘗,應該比狐貍肉強。
趴在苔蘚上啃食馴鹿肝的王子聽到狼嚎聲,立馬仗著身旁有逢山撐腰,仰起頭乃聲乃氣的回應狼群,警告不準靠近。
“有本事上,沒本事別逼逼,過來吃肉。”
逢山把用小刀把鹿心切成細長條,丟到地上,招呼兩個小家伙吃。
動物內臟富含的蛋白質和脂肪,對于貓狗生長很有幫助,尤其在極北苔原這種惡劣環境,內臟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