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實為吐蕃文明轉向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之前,吐蕃主要效法天竺文明,對中原文化知之甚少。
文成公主攜大量典籍入藏,不僅促進了吐蕃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開啟了吐蕃接受中原文明的進程,為后世吐蕃融入中華版圖奠定了文化基礎。
松贊干布時期,扎布先祖奉命赴克什米爾求學,學習的正是天竺文化。歸國后創制的吐蕃文字(即后世藏文),在字形結構上與印度文字確有諸多相似之處。
若無文成公主入藏傳播中原文明,吐蕃恐難真正融入中華。
文明的同源性,才是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單純的軍事征服,若無文化認同作為紐帶,終究難以持久。
這段歷史淵源,也成為后世尼赫魯“大印度聯邦”妄想的由頭之一。然中華文明在雪域高原的扎根,早已使這種妄想成為泡影。
文成公主入藏一事,處處彰顯太宗皇帝的深謀遠慮。
以宗室名將李道宗為送親使,既顯尊榮又掩人耳目。這位戰功赫赫的親王,借機暗中測繪吐蕃山川,收集軍情資料。
此前唐朝對吐蕃知之甚少,經此一行,終得窺其虛實。
此后,唐朝商人、使節絡繹于途,各類情報源源不斷匯集長安。這般布局,堪稱經略邊疆的典范,其遠見卓識令人嘆服!
“此處是積石山詳圖,李卿當用心研讀。”李隆基指著右側一排圖卷,目光炯炯:“進軍吐蕃之難,首在逾越積石天險。此關一破,余者皆不足慮。”
此言可謂一語中的。若非積石天險阻隔,以秦始皇橫掃六合之師、漢武帝威震寰宇之軍,吐蕃之地早在秦漢之際就該納入華夏版圖,何須等到元世祖忽必烈來完成這一偉業?
“竟有如此之多!”李乾望著眼前密密麻麻的圖冊,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歷經數代,百年積累,自然蔚為壯觀。”李隆基見其震驚之態,捋須笑道:“朕記得天寶三載,僅邏些一地就繪制了七十二幅詳圖。”
“陛下,如此浩繁的圖籍,臣恐一時難以盡覽。”李乾面露難色。
“此言有理,是該給你派個得力助手。”李隆基沉吟片刻,忽然擊掌道:“可惜太白正在大非川,若他在長安,以其過目不忘之才,定能事半功倍。”
李白才高八斗,學貫古今,若由他協助整理這些資料,確實再合適不過。
“不如朕下詔召李白回京?”李隆基征詢地看向李乾。
“兒臣舉薦一人!”太子李亨突然上前一步,朗聲道:“給事中王維,可堪此任!”
“王維?”李乾眼前一亮。這位詩畫雙絕的才子,其《輞川集》在后世傳頌千年,沒想到竟在此處得見。
李隆基聞言恍然:“摩詰不僅詩才橫溢,更精于丹青。自張九齡去后,倒是許久未聞其消息了。”
王維的仕途確實坎坷。自開元賢相張九齡被貶,這位才子的官運便急轉直下。若非太子今日提及,玄宗幾乎要遺忘這位曾經的宮廷詩人。
“李卿以為如何?”李隆基轉向李乾。
“臣謹遵圣裁。”李乾心中暗喜,能得與這位“詩佛”共事,實乃意外之喜。
“傳旨,即刻宣王維入宮!”李隆基金口一開,高力士立即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