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嗯了一聲,拿起一把通條,插進旁邊的老式火銃槍管里:“你看,光是這幾步,從藥罐舀火藥、倒進槍管、塞鉛彈、用通條搗實、再往藥池里裝引藥,最快也得七八口氣。遇上刮風下雨,藥池里的引藥潮了,還得重新換,一耽誤,敵人的馬就沖到跟前了。”
王鐵山點頭如搗蒜:“可不是嘛!俺們都叫它‘三慢銃’,裝得慢、打得慢、救得慢。”
李開拿起那枚銅殼,指尖在殼口摩挲:“以前為啥不做這東西?”
他忽然問。
王鐵山愣了愣,撓撓頭:“以前……哪有這條件啊?在青山縣那會兒,您領著弟兄們剛站穩腳,鐵都不夠用,哪來的銅做這細巧玩意兒?再說火藥,那會兒的硝石提純得糙,裝多了炸殼,裝少了沒勁,哪敢往這密封的銅殼里塞?”
這話戳中了要害。李開望著工坊角落里堆著的銅料。
都是從京城內庫和各州府繳來的,成色足,分量夠,小山似的堆著,這在徐州時想都不敢想。
他想起剛穿越過來那年,為了湊火藥,弟兄們在茅廁墻根刮硝土,熬出來的硝石帶著股騷味,裝在竹筒里都怕炸了。
那會兒能造出打鉛彈的火銃就謝天謝地了,哪敢琢磨什么銅殼子彈?
“還有工匠。”
李開又道,指了指工坊里十幾個戴眼鏡的老師傅。
“以前咱們只有幾個鐵匠,能打鋤頭就不錯了。你看現在,這些都是從江南、西域招來的巧匠,能在銅板上刻花紋,能把鉛丸磨得圓溜,這手藝,以前請都請不來。”
王鐵山望著那些正在用游標卡尺量銅殼厚度的工匠,咋舌道:“可不是嘛!那老宋頭,以前在蘇州給官老爺造首飾的,現在跟著咱們捶銅板,說這比打金鐲子帶勁。”
李開笑了,將銅殼塞進一把改造過的短銃后膛。
那銃尾多了個可以旋轉的鐵閂,合上時嚴絲合縫。
他扣動扳機,“咔嗒”一聲,撞針精準地砸在銅殼尾端的引信上。
“以前是沒辦法。”
他緩緩道:“那會兒要先活下去,只能用最簡單、最能快速造出來的火銃。慢是慢了點,但總比刀槍強。”
可現在不一樣了。
他手里握著大半個王朝的資源,銅料、硝石、硫磺、工匠……
以前缺的,現在幾乎都有了。
更重要的是,江南還沒平定,天啟帝在南京茍延殘喘,將來還要應對草原、西域的變數,光靠老式火銃不夠了。
“這銅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