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普通人想在外面混是一定要抱團的,否則就很容易被欺生。
在這個過程中,鄉黨就是最容易聚集的組織,無論是在外做官,還是在外經商,通常都會利用同鄉的關系結成一張利益網,到時候彼此有什么難處或者是利益溝通的地方,也就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來完成互通。
因此,在淮安這個商旅遍地的地方,也有著來自新安的鄉黨們,他們平日里大多都聚集在新安會館下面,而這一次陳寅再度為官兩淮鹽運使,還專門跑到了淮安來,也就使得這群新安鄉黨們大喜過望。
當然,他們也沒辦法直接找到陳寅,也不敢貿然去接觸這位正三品大員,而陸沉反而成為了一座還不錯的橋梁,本身沒什么官職,但是頗受陳寅的信重,在陳寅面前能說得上話,這就足夠鄉黨們的投資了。
新安鄉黨也是主動找到了沈約,其中負責居中聯絡之人叫葉成峰,此人在淮安開了十幾家糧行、鹽行和綢緞莊,放在整個淮安自然算不得什么,可是放在新安還算是頗有家資,也有一定的威望。
新安會館正是此人資助興建起來的,專門用來網絡鄉黨勢力。
等沈約和陸沉趕到新安會館前時,葉成峰倒也算給足了面子,帶著一幫子親自站在門前迎接,使得沈約倒是有些激動。
陸沉本身不算新安人,只是因為跟沈滌的關系算是半個新安人,他雖然不能體會沈約內心的激動,卻也為老丈人感到欣慰。
人就是這樣,光是發達了還不行,必須得在鄉親們面前抬得起頭,這樣才不算錦衣夜行了。
而對于在場的新安鄉黨們來說,陸沉給他們的感覺也非常好,畢竟陸沉看著十分英俊挺拔,年紀輕輕卻頗顯沉穩干練,再加上過去從軍殺賊經歷,整個人的氣質顯得極為凌厲,與尋常之人大為不同。
葉成峰一邊迎著陸沉,一邊給他介紹鄉黨中有名的幾位人物,其中有幾位還真是官面上的人物。
打頭的一位是淮安府山陽縣縣令李清源,此人雖然是舉人出身,卻也算得上精明強干,左右鉆營之際竟然還鉆營成了山陽縣令,在得知陳寅馬上要來淮安后,這人也是表現最為積極的,還專門登門去拜訪過,只是陳寅要見的人太多,李清源與陳寅只見了半盞茶的功夫。
其次就是淮安府經歷司經歷許青石,他的官品僅次于李清源,為人則相對比較方正剛直,他前些日子回過一趟新安,知道陸沉的一些事跡,知道這個人不簡單,并不是單純依靠陳寅的關系,這番倒是更多是出于想見見陸沉這個人。
除了這兩位以外,最后一位的身份就相對比較特殊,他是淮安鹽司巡檢司巡檢鄧剛,此人跟陸沉一樣是武職出身,掌盤詰鹽引之政令,負責監督鹽引的使用,檢查過往商鹽,防止私鹽夾帶等,算得上是一個位卑權重之人。
陸沉一一見過三人之后,臉上的笑容卻是沒有停下來過,再后面就是一些商人之流,倒是引薦給沈約比較多。
在這個認識的過程中,眾人對陸沉的印象也漸漸深刻了起來。
等到眾人一起進了會館之后,葉成峰笑著拿出了一份燙金的大紅禮單,直接交給了陸沉,道:“咱們新安鄉黨這些年來也都是一直在互相扶持,才能逐漸走到今天的地步,今日一心商會成立,葉某和鄉黨的列位也就湊了一份賀儀,聊表心意,聊表心意”
陸沉也不客氣,他接過來簡單看了一眼,心中頓時就有了數——在場眾人中葉成峰送得最多,賀儀是一百兩紋銀,其他的大小商人則都是二十兩到五十兩不等,加一起差不多有個幾十號人,粗算下也有一千多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