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聽說倭國資源匱乏,倭人身材矮小,使用的兵刃多為短刀,想來鐵礦資源并不豐富,且冶煉工藝遠不如我大明發達”
相比較前兩次的脫口而出,朱元璋這一次思考了足足有小半炷香的功夫方才澀然開口,不過其冰冷嚴肅的表情卻在不知不覺間緩和了許多。
作為御極多年的一國之君,他在冥冥之中總覺得曹爽的三個問題似乎意有所指,但他又一直捕捉不到關鍵所在。
”既然倭國的疆域,人口,資源都遠不如我大明豐富,老爺子您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待到朱元璋回應之后,曹爽索性直接攤牌,直指問題的關鍵所在。
昔日的耶律大石之所以能夠獲取可敦城駐軍的軍權,除了其”宗室”的身份之外,還與遼朝覆滅,當地駐軍人心惶惶有關。
放眼歷史長河,每逢朝代更迭之際,似耶律大石這等”亡國宗室”拉攏殘軍敗將,試圖復國的例子其實屢見不鮮。
但真正在和平年間,試圖起兵推翻中樞統治的例子卻是少之又少。
只要大明的統治者不算昏聵,以大明令人望塵莫及的國力,那些被分封至海外的宗室藩王們就算是將當地的”土著”盡數征服,便永遠威脅不到大明本土。
但假若萬中無一的特例真的發生,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也算是一件好事。
畢竟能夠憑借著貧瘠的資源,成功”謀朝篡位”的宗室藩王,在能力上必定遠遠勝過大明本土原有的統治者。
”可不怕一萬,就怕一萬吶”
在曹爽似是有些失望的眼神中,氣勢在不知不覺間便衰弱下來的朱元璋仍有些不死心的低語道。
他雖然有自信,在有生之年必定能夠為大明選拔出一位合格的”繼承人”,率領著大明再創輝煌。
但世事無常,萬一真有那懵懂無知的稚子皇帝或者不知民間疾苦的無道昏君呢?
他親手創建的大明帝國,豈不是要就此化作歷史的塵埃?
”我說老爺子,您別不是當局者迷吧。”無奈的搖了搖頭之后,曹爽猛然戳破了攔在朱元璋身前的窗戶紙:”日后分封至海外的宗室藩王們不都是咱們陛下的子孫嗎?”
”手心手背都是肉。”
”若干年后,這皇權歸屬于誰真的重要嗎?難道換個人當皇帝,便不是陛下的子孫了?國號也不是大明了?”
轟!
一語驚醒夢中人,本就若有所思的朱元璋聽得此話只覺豁然開朗,一個全新的思路隨之涌現于腦海之中。
至于默不作聲多時的老太監樸仁猛則是雙腿發軟,險些栽倒在地,其枯瘦寫滿了震驚,身軀則是不斷抖動著。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難怪眼前的曹先生敢妄言皇權歸屬于誰其實并不重要,原來他們這些人都是自動代入了中樞的視角,不愿宗室藩王權柄過甚。
但若是站在上帝視角觀瞧,倘若偏居一隅的宗室藩王能夠靠著一己之力,成功”謀朝篡位”,其背后必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客觀因素。
要么這宗室藩王的能力出眾,以至于能夠彌補封國與大明本土之間的國力差距;要么是大明本土的君主昏庸無愧,盡失民心,就連軍中的將士們也不愿替其效力。